巨额研究经费去向不明,研究经费成公用款 |
2013-06-13 |
当前位置: amjs澳金沙门线路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
——揭秘科研经费丢失路线图
一个科研项目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曾被列入院士提名人的科研人员因贪婪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某中字头院所下属单位被审计出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福利……
科研经费为何被屡次钻空子?侵吞科研经费有哪些惯用方法?又是什么原因致使科研经费丢失?
巨额科研经费频现丢失黑洞
本年3月底,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2011年度省级核算履行和其他财政出入审计查出疑问整改状况的陈述。其间,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行方案”和“傅村镇旅行方案研讨”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关联课题组责任人遭到严峻正告处置。
也就在本年1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要点试验室主任的段振豪由于贪婪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刑13年,依照检方提出指控,段振豪首要“运用虚伪的收据报销差旅费等合计124万余元”。
两起典型事情引发了大众质疑与沉思。这些年,跟着国力的晋升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呈显着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中科学技术开销4429亿元,比上年添加601亿元,增加15.7%。
可是,4429亿元中有多少虚报的“1505张火车票”?各级财政为将来竞争力不吝投入的巨额经费终究有多少用在了“刀刃”上?
此前,中国科协的一次查询显现:科研资金用于项目自身仅占40%左右,许多科研经费丢失在项目之外。而审计署2011年发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发现,2010年的99个支撑方案在研项目遍及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办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准则规则的做法,触及资金数以亿元计。
在本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表明,许多项目负责人忘了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更让人愤慨的是,一些人居然经过各种方法来侵吞科研经费。
黑洞揭秘:科研经费成自个“提款机”
经深入查询,半月谈记者发现,当时侵吞科研经费首要有四种惯用方法:
第一种,发票套取。高校科研院所通常做科研项目核算时预留的“地步”遍及较大,比方需求100万元的项目报300万元,项目批阅时即便砍掉一半,还能剩150万元。资金只需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买车、买电脑、购置办公用品都能够,真实用不完就只能经过虚报发票来抵消了。
南京某高校文科硕士生王真(化名)通知记者,社科类课题经费通常在5万元到20万元之间,除了一些打印、采办材料的费用外,绝大部分钱都经过虚伪报销的方法取得。中科院一位海归科研人员的老婆向记者泄漏,自个吃饭的发票也能够给丈夫走科研项目报销掉:“这个圈子里,一人搞科研,全家随意吃。”
第二种,收受回扣。许多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就高不就低,触及仪器设备都按进口的、最贵的价钱申报。一些国外仪器的设备经销商很早便会盯上项目负责人,经过回扣的方法让科研人员采办他们的设备。
南京理工大学研讨生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校园出产的高端光学丈量仪器干涉仪,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比国外仪器差,价钱只要国外仪器的1/4,要廉价七八十万元,但许多科研机构仍是要采办国外的仪器。此前,关联案子曾宣布,国内一名试验设备收购员在为本单位收购聚集显微镜、分析仪等仪器过程中,收受仪器设备厂商给予的好处费近万美元。
第三种,虚伪合同骗得。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于2012年4月10日发布题为“湖南两教员假造总署公函被处置”的音讯,文中称湖南某高校两名教员王某与李某因假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运用虚伪课题及其立项资金独自或伙同别人套取学院配套资金,遭到处置。王某经过托付别人私刻公章、制作假公函,先后假造新闻出版总署科研立项文件7份,交给学院科研处。共触及所谓“课题”7项、所谓“立项经费”83万元,其间包含与该院科研处副处长李某有关的“课题”两项。
第四种,财政办理人员顺手牵羊。由于科研人员报销许多不符合财政规则,可是财政办理人员通常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一些科研人员也会给财政人员必定的“空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查处的一个案子较为典型。赵静(化名)是北京一所闻名高校财政部委派到化学学院的管帐。起先,赵静在教员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自个的费用,逐步发展到每报销1万元,赵静就放进去自个找来的收据数千元。第三年开端,赵静骗得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婪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近20万元。
变形文明透视:“功夫”用在科研外
不可否认,少量科研人员心存侥幸、项目经费监管不力、财政人员法律意识淡漠等均是科研经费丢失的直接原因。但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知道到,科研经费丢失黑洞的源头在于中国当时现已违背初衷的变形科研文明。
“在中国,为了取得重大项目,一个揭露的隐秘即是:做好研讨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欣赏的教授套近乎重要。”2010年9月,饶毅和施一公两位科学家联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专门评论当时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系及科研文明疑问。
相似的说法还有许多:“回国一年半,很想在科研上做出点成果。最少80%以上的时刻要花在科研上吧?但如今50%以上的时刻花在了套近乎上!”“回国后发现,许多项目都是在圈子内进行的。不外交,底子争夺不到像样的基金。为什么说威望凶猛,由于威望都是终身的,不退休的。”
伴跟着科研经费增加,一些教授争抢课题、项意图意图,不是为了展开研讨,而是经过请求课题致富。在这样的氛围下,乃至产生了一些“科研经纪人”、“科研老板”。南京某地质研讨所的研讨人员说,他们所里就有典型的“科研老板”,自己搞科研不多,却能争夺到许多项目,然后再将项目交给研讨生乃至退休的研讨员来做,呈现了“年迈的给年青的打工”表象。
在南京某大学科研处作业多年的作业人员通知半月谈记者,科研项目经费请求下来后乃至有这样不成文的潜规则:首先是请求人获取5%到10%作为自个提成;15%作为科研人头费,给参加研讨的研讨生发放助研费和论文宣布费;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以添补最初请求项目所消耗的“公关费”和教授评定费,以及项目中期评定和检验时的费用,剩余的才干真实用于科研项目自身。
“在如此科研文明氛围下,科研经费不呈现黑洞反而不正常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讨员王思潮表明,“以往咱们一个研讨员一年的课题费顶多10万元,有的类别2万元就够了,而如今咱们单位有的年青研讨人员一年把握的课题费上百万元乃至几百万元。”
变形文明盛行的背面是刚性准则的缺失。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以为,尽管大多数科研经费运用单位都拟定了一整套经费办理准则,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有用履行。中国当时还没有一致的关于科研经费办理的财政准则和管帐准则,这一办理的真空地带给科研经费办理带来了很大难题。
关于各种暗箱操作方法,教授呼吁,要严厉批阅、完善审计、强化监督,让科研经费开支在阳光下运转;关于不触及国家机密的经费出入细目向大众揭露。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主张,捉住当时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关键,国家和关联部分应及时对当时的科研项目经费准则进行改革。兼并、调整关联部分把握的项目资源和现有的项目方案,突出要点,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力攻关,阻塞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渠道取得资金的表象,进步资金运用功率。一旦发现多头申报和招摇撞骗,有必要严加惩处。
周健民表明,让科研经费回归根源,依照科研的实际需求划拨,并合作现代的办理方法,保证科研经费悉数用于科研。